对形态重要性的认识不足
塑件的整体形态结构决定着每种情况下的终端使用性能。这意味着不只是塑件的外在性能以工艺为条件,内在性能也是如此。这也意味着对成型化合物进行热机械的处理,如加工过程中的压力、温度和剪切率所定义的,都决定着所生产出来的塑件的材料结构(形态)。产品外在和内在性能确定了产品的最终性能。所以塑料的形态控制着塑件的皱缩及其形状,同时也确定了材料的使用性能。塑件性能对于某一种塑件形状不一定就是最佳的性能,如高机械强度、理想的硬度、良好耐磨性。反过来,理想的形态将不可避免地产生出一个稳定的塑件形状,但也是一个不可能再改变的一种形状。
一旦建立起工艺和最终品质之间的相互关系,一个事实就变得清楚了:只能通过对注塑进行一定优化形式的工艺控制,才能获得优质的塑件,这种控制以形态为重点,也包括了对状态变量的记录和控制。所以稳定的工艺控制需要工艺适应于被加工的塑料。它以热力学因素为基础,对于半结晶热塑性塑料,还必须考虑到结晶动力学。然而,在塑料加工业内还没有对此的普遍认识,尚待向人们灌输这种思想。
以易流动的共聚甲醛(POM)为例子,人们就注塑过程中工艺条件对所制塑件最终性能之影响进行了研究和探讨。
为做这个研究,按照DIN/ISO 527标准,在双腔模具中以不同的注射速度和压力做出5A型的拉伸样板(截面积4×1mm2)。模腔通过位于塑件侧翼的侧面上的销式浇口被填充。模具在近浇口处装备有压力感应器,能在拉伸样板的中央肩部位置测量出压力变化。在所有测试中,塑件生产的模温被设定在95℃,因为这是原材料制造商为高品质塑件所推荐的温度。在一台锁模力为220kN的注塑机上加工成型化合物。螺杆直径是18mm,机器上注嘴温度为210℃。